《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》灏霖信用服务为您详细解析

《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》是浙江省为规范信用信息修复流程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而制定的重要法规。以下是对该办法的详细解析:

 

 一、总则

1. 立法目的  

   规范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活动,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,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营造良好营商环境。

2. 适用范围  

   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修复管理,包括自然人、法人和非法人组织。

3. 基本原则  

   - 依法依规: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。  

   - 客观公正:以事实为依据,确保修复过程透明。  

   - 权益保护:保障信用主体知情权、异议权和修复权。

 

 二、信用修复条件

1. 基本前提  

   - 失信行为已纠正,不良影响基本消除。  

   - 完成相关义务(如履行行政处罚、赔偿损失等)。  

   - 未产生新的同类失信行为。

2. 观察期要求  

   - 一般失信行为:最短6个月(如欠缴税款)。  

   - 严重失信行为:13年(如重大安全事故)。  

   - 特定严重失信:可能不予修复(如涉及国家安全)。

3. 附加措施  

   - 提交信用承诺书、参加信用培训或公益服务。  

   - 第三方信用报告或行业组织评估意见。

 

 三、修复程序

1. 申请途径  

   - 线上通过“信用浙江”平台或线下向原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提交申请。

2. 所需材料  

   - 身份证明、纠正行为证明、履行义务凭证、信用承诺书等。

3. 审核流程  

   - 受理:5个工作日内确认材料完整性。  

   - 审核: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,可延长至30日。  

   - 决定:符合条件的,修复信息并公示;不符合的书面告知理由。

4. 结果公示  

   - 修复结果在“信用浙江”平台标注或删除,同步至全国平台。

 

 四、监督管理

1. 动态监管  

   - 修复后若再次失信,可能撤销修复决定并加重惩戒。

2. 异议处理  

   - 信用主体对修复结果有异议的,可在10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。

3. 责任追究  

   - 信用主体:提供虚假材料的,撤销修复并列入“黑名单”。  

   - 工作人员: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的,依法追责。

 五、创新与特色

1. 数字化修复  

   - 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修复流程,确保数据不可篡改。  

   - 与“浙里办”平台对接,实现全程网办。

2. 分类管理  

   - 将失信行为细分为轻微、一般、严重三级,差异化修复条件。

3. 权益恢复保障  

   - 修复后,在政府采购、招投标等场景中自动解除限制。

 

 六、法律责任

- 信用主体:提供虚假资料骗取修复的,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,并公开曝光且三年内不能修复  

- 管理部门:违规操作需限期整改,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。

 

 七、附则

- 解释权:归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(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)。  

- 实施日期:202551日,与国家信用法规衔接。

 

 总结

该办法通过明确修复条件、简化流程、强化监督,体现了浙江省在信用治理中的创新与效率。其数字化手段和分类管理机制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,同时注重权益保护与失信惩戒的平衡,助力优化营商环境。实施后需关注执行中的公平性和技术支撑的有效性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https://work.weixin.qq.com/kfid/kfc6b8003cc6eefc9eb